■獨特的學習方式—Clinical Education |
我國法學教育在國考的低錄取率與偏重理論性的課堂講授下,長期處於理論與實務的高度落差之中,使得學生及法學教育與外在社會現象及法律實務運作嚴重脫節。本所為了使學生跳脫出書本中的法律抽象描述(law in books),特別引進國外盛行的實務學習課程,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在現實環境的實務操作當中培養處理實際法律問題的專業能力。
|
■學習資源 |
所上資源 研究所之教育有別於大學部傳統之講演模式,學生除了課堂中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自我學習。為了讓有心學習的同學不受限於現實中的資源,同時協助學生於國內亦能有系統地學習英美法,本所特別引進以下學習資源,供同學使用。
|
■師生關懷 |
相較於其他法研所,老師除了研究所的課程外,尚須負擔大學部的教學,且大量招收學生,造成生師比高且師生互動不佳的狀況。本所精心挑選每一位入學學生,精實招生人數,97學年度的碩班生師比為9.5(亦即每9.5位在學同學便有一位專任老師),專班生師比為13.88(亦即約14位在學同學便有一位專任老師),而充分滿足課程教學與學生輔導之需求。 科法所之老師平均年齡約42歲,與國內其他法研所相比相對年輕許多,此一差異充分展現在老師們的活力及老師們樂於嘗試的態度上,對於所上事物無不積極參與,造就了本所師生和樂融洽之特殊氣氛,師生互動之密切非一般學校所能比擬。而在研究上,老師絕不虛應故事,文章是一句一字的仔細修訂,其間不斷的書信往返,總是在Gmail的累計欄中看到驚人的數字,目前聽到的不誇張個案是70封信件往來。 科法所老師帶給學生們的溫馨,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因為這都是由一件件個別的小事所建構起來的。科法所辦公室三不五時就會出現老師們心血來潮買給大家吃的水果、蛋糕、各地名產,每有需要學生協助的活動,總可以看到老師們帶來的打氣點心。看到學生們在吃垃圾食物,忍不住帶同學們去吃老師口中「正常、健康的人吃的食物」;在深夜離開之際看到同學們還在所上,進來和同學們聊天聊到一半,忽然搬出一疊「不生病的生活」送給同學,苦口婆心的要學生愛惜自己的健康。只要學生有任何困難,不論是課業上的、生活上、感情、家庭上的問題,老師都願意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與之長談,為免學生感到抱歉,更是會主動的持續關心。 正因為老師們有著無比的熱情,也因著交大科法所雖然身處新竹且人數精練,才讓大家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就像個家庭一般。在進入科法所前,你很難想像在颱風天裡響起的手機,接起來竟是老師的來電,一個個詢問同學們人在何處,關心同學們的人身安全,擔心學生被困在宿舍裡沒有得吃喝,專程開車送食物進校園。而在其他地方,你更難遇到為了更貼近學生而率先加入噗浪行列的老師,學生們和老師在網路世界中打成一片。 老師們的部落格 |
■生活環境 |
為提供學生一優良的學習環境,本所取得管理二館現址之後,耗費極大心思進行裝潢整建,無論是整體顏色的搭配、空間的配置以及桌椅的選購,均處處用心,在在讓進入者感到舒適怡人。在國內的大學院校之中,應該很少見到如交大科法一般,走廊上掛著色彩溫馨的畫作,地板採用淡色大面積石英磚,佈告欄有LCD大螢幕,播放著所上最新動態剪影。為了維持環境的整潔與明亮,本所還請專人每天打掃所上各個角落。而窗明几淨、採光良好的學習環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每天有著好心情,無形之中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
■出國參訪 |
為了拓展同學的國際視野,省思台灣的法學教育,也為了讓同學更瞭解國外法學院與法律相關機構如律師事務所的運作方式,本所定期率領學生組團出國,進行國際性交流及參訪。2007年春季,我們訪問具有合作關係的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聯邦第八上訴法院,以及美國東岸各法學名校,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等。2009年春季,我們再度組團赴美交流,走訪美國頂尖學府史丹福大學及柏克萊大學,並且拜訪全美知名的IP律師事務所─Fish & Richardson。此外也前往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遊覽,並且徜徉在美麗且充滿多元文化氣息的舊金山。 除了本所固定舉辦的出國參訪團之外,交大與世界許多大學都簽訂有交換學生合作協議,同學們可以利用這些管道,十分便利地到芬蘭、瑞典等截然不同的國家去遊學,親身體驗不同文化、教育方式與地理環境的差異與衝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出國參訪遊歷的機會,也是國際化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 優質學習環境